www.男人_(无码)中文在线_"bestialityvideo_另类最新"_中午字幕a免费_成人午夜免费毛片_www男人晚上天堂com

公司新聞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4年第6期(總第79期)

行業報告 2025-03-12 17:30:00 841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中國移動發布本土首顆400Gbps DPU芯片

所謂DPU(Data Processing Unit),也就是數據處理單元。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專門為數據處理而設計的芯片。作為繼CPU、GPU以外的第三顆主力芯片,DPU成為了幾乎所有云廠商甚至海外芯片巨頭的關注目標。例如英偉達耗資69億美元收購Mellanox,AMD花費19億美元收購Pensando,就是為了DPU。

由中國移動協同云豹智能和信通院聯合撰寫的DPU白皮書《云計算通用可編程DPU發展白皮書(2023年)》中指出:“隨著人類生產力進入算力時代,傳統以CPU為核心的架構正在遭受算力瓶頸考驗,多樣化算力需求亟需軟硬件架構全面變革,算力技術發展必將遵循‘軟件定義一切,硬件加速一切’的理念,重構算力基礎設施,通用可編程加速單元DPU將成為新的算力核心,重新定義算力時代云計算技術新標準,構建算力時代新技術曲線。”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該芯片的面世,國產DPU還首次演進到世界頂尖水平——該芯片帶寬和全球領先的英偉達BlueField-3 DPU達到同一水平。

據公開資料介紹,磐石DPU芯片擁有400Gbps的數據傳輸能力,將國產DPU芯片最高傳輸速率提升一倍,達到全球頂尖水平。該芯片擁有每秒處理百萬個數據包的存儲能力,遠程直接存取數據(RDMA)的時延低至5微秒。同時,還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特性,依托該芯片打造的磐石DPU硬件板卡,較上一代硬件板卡功耗下降50%,成本下降50%。中國移動推出“磐石”DPU芯片以后,無疑將為其云服務帶來巨大收益,也將為其客戶帶來更高性價比的產品方案,這也給國內其他云服務商帶來更大的壓力。

“磐石”DPU芯片將有力推動我國DPU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硬件架構持續優化、生態布局不斷完善。中國移動在發布會上進一步指出,該芯片將廣泛應用于中國移動數據中心建設,支撐通用計算、智能計算等業務場景,為云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處理、AI大模型訓練等領域提供更安全、可靠、高效的技術支持,助力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算力網絡高速發展。

2.聯發科將發布4nm工藝天璣9300+芯片

近日,聯發科于5月7日舉辦天璣開發者大會(MDDC),在活動上推出其最新的天璣9300 Plus處理器,預計vivo X100s將成為首批搭載該芯片的手機產品。

據了解,聯發科這款芯片基于臺積電4nm工藝打造,采用四顆超大核+四顆大核組合架構。天璣9300 Plus處理器作為天璣9300的升級加強版,在配置和性能上均有了顯著提升。采用了高性能的Cortex-X4超大核設計,主頻高達3.4GHz,無論是單線程還是多線程性能都得到了增強。通過先進的制程工藝和能效管理技術,天璣9300 Plus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還能保持較低的功耗。

此外,天璣9300 Plus還具備強大的AI性能,高性能的NPU(神經處理單元)能夠提供高效的AI運算能力,支持各種復雜的AI應用和算法,在智能識別、圖像處理、語音交互等方面都表現出色。

3.中芯國際一季度凈利潤暴跌68.9%

5月10日消息,中芯國際發布2024年一季報。財報顯示,當季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94億元,同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9億元,同比下滑68.9%!對于凈利潤的下滑,公司表示主要系由于產品組合變動、折舊增加及投資收益減少所致。

據公司管理層介紹,2024年一季度全球客戶備貨意愿有所上升,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銷售收入為17.5億美元,環比增長4.3%;毛利率為13.7%,均好于指引。出貨179萬片8英寸當量晶圓,環比增長7%;產能利用率為80.8%,環比提升四個百分點。

“二季度,部分客戶的提前拉貨需求還在持續,公司給出的收入指引是環比增長5%-7%;伴隨產能規模擴大,折舊逐季上升,毛利率指引是9%到11%之間。對于全年,外部環境無重大變化的前提下,公司的目標是銷售收入增幅可超過可比同業的平均值。”中芯國際管理層表示。

主營收入按地區分類來看,2024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中國區,美國區和歐亞區業務占比分別為81.6%、14.9%、3.5%;去年四季度和一季度相應業務占比分別為80.8%、15.7%、3.5%以及75.5%、19.6%和4.9%。

產能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銷售晶圓數量為179.49萬片8英寸當量晶圓,去年四季度及一季度對應數據則為167.5萬片及125.17萬片8英寸當量晶圓。

同時,公司產能利用率亦有所提升,2024年第一季度產能利用率為80.8%,去年四季度及一季度對應數據為76.8%、68.1%。

不過,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芯國際季度營收首次超越聯電與格芯兩家國際大廠,根據這兩家發布的財報,其一季度營收分別為17.1億美元和15.49億美元,均低于中芯國際。這也就意味著,中芯國際已經暫時成為僅次于臺積電的全球第二大純晶圓代工廠。

二、激光器行業

.炬光科技收購歐司朗微納光學元器件資產

5月8日,炬光科技(688167)發布公告宣布,擬使用超募資金及自有、自籌資金5,000萬歐元(人民幣約3.87億元)以支付現金形式,通過炬光科技及其新設的新加坡全資子公司Focuslight Singapore Pte. Ltd.及瑞士全資子公司Focuslight Switzerland SA購買艾邁斯歐司朗(ams OSRAM)位于新加坡全資子公司ams Osram Asia Pacific Pte. Ltd.和位于瑞士全資子公司ams International AG的微納光學元器件部分研發和生產資產。

收購光學巨頭資產

5月7日,炬光科技與ams-OSRAM簽署《資產購買協議》,炬光科技及其新設的新加坡全資子公司Focuslight Singapore Pte. Ltd.及瑞士全資子公司Focuslight Switzerland SA將購買ams-OSRAM AG(以下簡稱“ams-OSRAM”)位于新加坡全資子公司ams-Osram Asia Pacific Pte. Ltd.和位于瑞士全資子公司ams International AG的微納光學元器件部分研發和生產資產。炬光科技擬使用超募資金及自有、自籌資金50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84億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對價,其中,公司擬使用超募資金1.76億元及其衍生利息收益。

作為交易對手方,ams-OSRAM是光學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擁有超過110年的發展歷史,業務覆蓋光發射器、光學元件、微型模組、光傳感器、集成電路以及相關軟件。2023年財年營收為35.9億歐元。本次出售標的為ams-OSRAM新加坡和瑞士全資子公司,主要涉及微納光學元器件資產與142項發明專利及相關技術。

根據評估報告,標的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約1億元,評估增值額約2.7億元,增值率為249.42%。其中,固定資產部分為機器設備凈值增值率最高,達到385.11%,主要原因系ams-OSRAM新加坡子公司及瑞士子公司部分設備,由于已經按年限折舊完,設備賬面凈值為零。  

艾邁斯歐司朗同步宣布了本次收購。公司首席執行官Aldo Kamper表示,艾邁斯歐司朗已經推出了“重建基地”戰略效率計劃,承諾退出半導體業務的非核心投資組合;而炬光科技是本次出售的無源光學元件資產的絕佳歸宿,公司預計本次交易將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  

去年4月,艾邁斯歐司朗宣布完成向英飛特電子出售數字照明系統歐洲和亞洲業務的交易,資產剝離的總收益遠高于5.5億歐元,遠超最初的預期。此舉也是剝離非核心業務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公司將繼續專注于高科技半導體業務及其汽車和特種照明業務,深耕光源、可視化和傳感等核心技術領域。

加碼晶圓級光學器件

炬光科技以上游核心微納光學元器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加強上游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研發與精益制造的同時積極拓展中游光子應用解決方案,重點布局汽車應用、泛半導體制程、醫療健康三大應用方向。目前公司在國際化運營方面已經具有經驗。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境外資產4.27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6.23%。

2017年和2024年炬光科技收購德國LIMO GmbH和SUSS MicroOptics SA(已更名為“Focuslight Switzerland SA”,以下簡稱“瑞士炬光”)。其中,上市公司通過斥資7554.0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5.83億元)并購瑞士炬光,從而獲得先進有機微納光學技術能力和一定規模的制造能力,并已在汽車投影照明應用中得到了批量應用。

另一方面,ams-Osram 在WLO(晶圓級光學器件)有機微納光學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能力和可支撐大規模批量制造的優質資產。炬光科技表示,本次交易將大大提升與擴充公司相關WLO微納光學元器件研發與工藝技術能力、制造能力以及批量制造產能,獲得WLO模組封裝工藝技術和制造能力,提高生產效率。

開拓消費級市場

本次收購正值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3D感知等新型消費電子產品的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接受度不斷提高,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消費級內窺鏡在早期疾病篩查和診斷方面市場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通過本次收購,炬光科技介紹公司加速進入消費電子領域和消費級內窺鏡領域,提升在汽車投影照明應用領域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為了確保未來訂單的穩定,炬光科技已制定了多項保障措施,加強與現有汽車投影照明領域客戶的合作關系,并將積極開拓在消費電子、消費級內窺鏡等新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以擴大訂單來源。

2.光峰科技2023年營收及凈利潤均雙位數下滑

透視財報不難看出,雖然光峰科技在降低成本、提振銷售等層面下足了功夫,但受制于市場需求式微的大環境,該公司終究未能成為行業中逆勢增長的“奇跡”,營收與利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從產品輻射基本面的角度切入可知,光峰科技在車載光學創新領域的研發成果有了跨越式進展。不僅斬獲多個前裝開發定點通知書,該公司的首個定點車型也于2024年面世,有效提振了新一年的業績表現。

業務新陣地的拓展,疊加智能投影市場或將回暖的利好趨勢,光峰科技的未來發展依舊看點十足。

市場需求疲軟,降本難換增效

公開信息顯示,光峰科技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擁有核心器件研發制造能力的激光示科技企業。該公司首創ALPD激光顯示技術,成為激光顯示行業的主流技術路線,子公司峰米科技的家用投影品牌“小明投影”頗受消費者青睞。

過去一年,光峰科技的表現卻談不上優秀。2023年,該公司的收入為22.13億元,較2022年的25.41億元下降12.90%,其中,主營業務“核心器件業務及整機”的收入規模同比下滑12.99%。

與之對應的是,光峰科技2023年的營業成本明顯減少,由2022年的17.12億元降低17.52%至14.12億元,其中,核心器件與整機業務成本降低19.17%至12.36億元,助推該產品類目的毛利率同比提升4.7個百分點。

光峰科技2023年的毛利率雖增長3.58個百分點至36.22%,但歸母凈利潤卻較較2022年下降13.61%至1.03億元;扣非后凈利潤4166.45萬元,較2022年的6632.15萬元下降37.18%。

換而言之,光峰科技2023年的營收與利潤均出現了“雙位數”下降。而對于難言合格的業績表現,光峰科技在財報中解釋稱,該公司受消費電子市場的短期波動影響,家用核心器件業務及C端產品收入有所下降。

事實上,在走過“宅經濟”帶來的顯性流量井噴期后,中國智能投影消費趨于冷靜。奧維云網(AVC)全渠道推總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家用智能投影零售量規模為612萬臺,同比下降20.3%;零售額規模為104.6億元,同比下降33.2%。

光峰科技,并非行業紅利漸退后唯一的市場“裸泳者”。有著“投影儀第一股”稱號的極米科技(688696.SH)2023年實現營收35.57億元,同比下降15.77%;歸母凈利潤1.21億元,同比下降75.97%。

不僅如此,極米科技2023年的毛利率也下滑至31.25%。

持續研發投入,營銷居高不下

抓住市場活性與消費心智,是光峰科技在新的一年打贏業績“翻身仗”的重要因素。而身處“以技術論英雄”的智能投影賽道,科技含量的多寡與專利價值的高低,則是決定企業能否長期留在競爭牌桌上的核心要義。

光峰科技持續在技術研發層面進行加碼,2023年的研發投入為2.81億元,較2022年提升7.18%;研發費用率也由2022年的10.31%增至2023年的12.69%,同比增長2.38個百分點,研發團隊進一步擴充至428人,占總員工的30.16%。

2023年,光峰科技新增專利申請及授權共計425個,其中發明專利115個,占比27.06%。截至2023年末,其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及授權專利共2862項,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授權專利2091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081項。

而身處互聯網時代,以科技作為競爭底座的智能投影賽道,也難逃流量效應的裹挾。即便光峰科技有意控制市場推廣環節的支出,該公司2023年的銷售費用仍高達3.01億元,是其歸母凈利潤的近3倍,無形中拉高了自身的獲客成本。

錨定車載光學,技術成果顯著

隨著汽車智能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承載著人、車、環境交互窗口作用的車載顯示產品,以及搭載各種創新、智能功能的智能座艙,正成為汽車行業的下一個競爭要點,為激光投影賽道提供了擴寬業務邊界的可能性。

乘著智能浪潮,光峰科技不斷積蓄能量,助力車載核心器件業務的高質量發展。該公司2023年新增車載光學技術相關授權及申請專利數量105項,同比增長29.63%;截至年末,其車載相關累計授權及申請專利數量為209項,同比增長41.22%。

光峰科技“車規級巨幕投影”解決方案搭載的首個定點車型——問界M9于2023年12月正式落地,并于次年3月進入密集量產交付階段。受益于此,該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車載光學業務收入為4802.68萬元,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隨著新業務進入業績釋放期,“士別三月”的光峰科技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待的答卷。該公司2024年一季度的收入同比3.04%至4.4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4454.33萬元,同增226.21%,扣非歸母凈利潤亦扭虧為盈至62.29萬元。

對此,光峰科技在季報中稱,是因影院、車載光學等業務穩健向好發展。同時,該公司還進行了費用支出的優化及控制,期間費用同比下降20.60%,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貝多財經了解到,極米科技也在2023年財報中多次強調投影技術在車載領域的可行性極米科技正積極拓展智能座艙、智能大燈、HUD(抬頭顯示)三大領域,并設立車載產品線事業部,推進與國內外整車廠商及車載產業上下游合作。

但極米科技的車載技術尚未落地,在該領域暫且落后于光峰科技。此外,就極米科技2024年一季報而言,該公司營收同比下滑6.59%至8.25億元,歸母凈利潤大幅收窄72.57%至1431.91萬元,最新業績表現同樣不及后者。

截至目前,圍繞車載業務已獲6個前裝定點的光峰科技,無疑具備先發優勢。但無論是以技術與口碑夯實全新增長極,還是深度挖掘車載光學在智能顯示領域的敘事空間,光峰科技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世界上最小的用于腦部手術的激光探針誕生

近日,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探針,通過結合先進的激光和冷卻技術,來支持各種消融尺寸和軌跡長度,增強了對廣泛的腫瘤和癲癇目標(包括兒科應用)的消融能力。

據悉,醫療科技領域的領先者Monteris Medical宣布,其最新研發的NeuroBlate NB3 FullFire 1.6mm激光探頭已經符合上市標準,成為NeuroBlate系統產品陣容的重要一員。這款探頭結合了先進的激光和冷卻技術,支持各種消融尺寸和軌跡長度,顯著增強了對于廣泛腫瘤和癲癇目標(包括兒科應用)的消融能力。

NeuroBlate系統作為一種微創機器人控制的激光熱療設備,使用核磁共振引導激光直接在病變源處進行精確消融,無需進行傳統的大規模開顱手術。在手術過程中,NB3激光探針通過顱骨上的一個小開口,直徑僅相當于一支鉛筆,直接進入病變部位,發射激光能量加熱并破壞受影響的組織。

NB3激光探頭憑借其專利的冷卻技術和最新的激光光纖技術,成為目前大腦應用中最小的激光探頭。其單一可調節長度設計不僅保持了Monteris在單次手術中支持多個軌跡的能力,還增加了神經外科醫生的操作便利性。此外,這款探針還通過整合需求到單一產品中,為醫院帶來了經濟效益,并簡化了庫存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NB3激光探頭能夠在6到12瓦的可變功率設置下工作,實現精確的消融大小控制,一些臨床醫生反饋稱,這減少了消融時間,提高了手術效率。

該探頭于2023年12月獲得FDA 510(K)許可,并從2024年2月起在美國領先的醫療機構有限上市。在初步的臨床應用中,NB3激光探針已被用于治療原發性腫瘤、進展性轉移性病變、放射性壞死以及成人和兒童的癲癇灶。其治療的病變直徑范圍廣泛,從10毫米以下到近30毫米不等,包括深層目標和多種軌跡程序。

Monteris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artin J. Emerson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將這款備受期待的NB3激光探針帶給我們的神經外科醫生和醫院系統客戶,以滿足廣泛的患者需求,包括兒科LITT人群。NB3與Monteris一流的NeuroBlate軟件和機器人技術相結合,為我們的神經外科醫生用戶提供了他們所需的精度和靈活性。我們期待,NB3中前瞻性的工程設計將成為我們未來探測器設計的平臺。”

三、新能源行業

關閉中國工廠,韓國光伏組件龍頭Qcells敗走中國

維科網光伏訊,據外媒報道,韓華Qcells宣布將于2024年6月30日關閉其在中國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子公司。此舉或意味著韓華Qcells將退出中國市場。

而在今年2月,澳大利亞媒體SolarQuotes傳出消息稱,韓華Qcells決定關閉澳大利亞業務,退出澳大利亞市場。

接連退出兩大光伏市場,并非韓華Qcells將放棄光伏業務,而是為了更好的集中資源到美國市場。

作為韓國光伏龍頭,韓華Qcells一直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勁敵,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組件出貨量前十。不過在中國光伏產業沖擊下,近些年韓華Qcells已顯出頹勢。

2021年,韓華Qcells組件出貨量還能排在全球第八的位置,2022年下滑至全球第九,2023年已經跌出全球前十。

對此,韓華Qcells早有準備,其已將美國市場作為最后防線。

作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美國市場也有足夠的吸引力,在嚴格的貿易政策下,美國市場的光伏產品價格高居不下,安裝同樣容量的光伏系統,在美國市場的成本甚至達到了澳大利亞的三倍,也讓其成為了光伏企業的香餑餑。

據隆基綠能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其在中國境內的毛利率為16.06%,在美洲地區的毛利率則達到了29.33%。

2022年底,韓華Qcells在美國本土已有1.7GW光伏組件制造產能,僅次于美國光伏龍頭First Solar。

2023年,韓華Qcells多次宣布在美國本土投建光伏項目,已涵蓋硅棒、硅片光伏電池以及光伏組件的一體化產業鏈,甚至還投建了光伏膠膜項目;硅料方面則是采購控股子公司REC在華盛頓州摩西湖工廠的產品。

在一系列擴產計劃后,預計到2024年底,韓華Qcells將在美國本土擁有8.4GW的光伏組件產能,成為美國本土光伏組件產能最高的光伏制造商。

當然,擴產僅是韓華Qcells穩固美國市場地位的手段之一。今年2月,韓華Qcells向美國貿易代表提交了一份正式請愿書,要求拜登政府撤銷雙面光伏組件的關稅減免政策,一旦通過該請愿書,短期內中國光伏組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將受到嚴重影響。

2.國家能源局: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量77.68GWh

4月29日,國家能源局在新聞發布會上,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介紹新型儲能發展相關情況時表示,將不斷完善新型儲能政策體系,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促進新型儲能技術產業的持續進步,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試點示范和強化調度運用等措施,推動了新型儲能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530萬千瓦/7768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2%

2023年一季度末增長超過210%。這一增長不僅體現了新型儲能技術的快速進步,也反映了國家對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

技術創新是新型儲能發展的核心動力。2024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了56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名單,涵蓋了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這些示范項目的穩步推進和部分項目的順利并網運行,不僅推動了新技術的應用實施,也為新型儲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電力系統對調節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大。為了提升新型儲能的利用率并發揮其調節作用,國家能源局細化了政策措施,印發了《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該通知旨在規范新型儲能的并網接入,推動其高效調度運用,并對電網企業、電力調度機構以及新型儲能項目單位提出了具體要求。

國家能源局將繼續完善新型儲能政策體系,鼓勵科技創新,引導各類儲能的科學配置和調度運用。這一政策體系的完善,將為新型儲能技術的產業進步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持,同時也將促進新型儲能調節作用的充分發揮,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不僅關乎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能源安全的提升,更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未來,隨著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新型儲能技術有望在更廣闊的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實現中國的能源革命和綠色發展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3.2024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出爐 

5月7日,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3月全球登記的電動汽車EV、PHEV、HEV)電池總用量約為158.8GWh,較去年同期增長22.0%。

2024年1-3月全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的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LG新能源、松下、三星SDI、SK On、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蜂巢能源。

 

比亞迪重超LG新能源,億緯超國軒

1-2月全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分別是:寧德時代、LG新能源、比亞迪、松下、三星SDI、SK On、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

 

對比1-3月的排名來看,最大的變化在于3月比亞迪反超LG新能源,重回第二;億緯鋰能反超國軒高科,升至全球第八,不過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僅為0.2GWh。

SNE預測下半年韓國三強將消除焦慮

1-3月的國內六家企業來看,寧德時代同比增長31.9%(60.1 GWh),繼續穩居全球第一。除了極氪和理想汽車等主要品牌車輛外,寧德時代還向特斯拉Model 3/Y、寶馬iX、奔馳EQ系列、大眾ID系列等全球主要主機廠提供電池,是唯一一家超過30%市場份額的供應商。

比亞迪以11.9%(22.7GWh)的增速重回全球第二,主要由于3月份銷量高位。近期,比亞迪正以泰國為中心正式啟動當地工廠,迅速擴大在中國以外的全球占有率。

中創新航穩居全球第七,3月單月裝車量提升2.7GWh。

億緯鋰能和國軒高科分列第八、第九,裝車量和市場份額分別相差0.2GWh、0.2%。蜂巢能源排名第十,是十家企業中同比增速最高的,達到217.7%。

松下今年1-3月裝車量為9.3GWh,排名第四,但同比下降12.6%。SNE Research稱,松下是特斯拉的主要電池供應商之一,特別是北美市場Model Y搭載的電池使用量在松下的總電池使用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松下將推出改進后的2170和4680電池,預計今后將以特斯拉為中心擴大市場份額。

從韓國三強來看,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三家企業的市場份額為23.5%,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LG新能源排名第三,同比增長7.8%(21.7GWh);三星SDI則在三家公司中實現最高同比增長率,達36.3%(8.4GWh);SK on則出現了負增長,增長率為-8.2%(7.3GWh)。

SNE Research分析稱,基于持續的高利率趨勢、昂貴的電動汽車價格和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等多重原因,在全球范圍內,消費者對BEV(純電動汽車)的偏好正在下降,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和混合動力汽車(HEV)呈現出高于預期的增長趨勢。

同時,隨著比容量較低的PHEV和HEV增加,以及及金屬價格的下降,正在對電池行業產生連鎖負面影響。尤其是隨著歐洲和美國2024年第一季度電動汽車銷量低于預期,韓國三大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也有所下降。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新車將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上市,這些市場來自中國的競爭相對較少,而韓國三家企業的電池合資企業將在預計高增長的美國建立,屆時焦慮將逐漸消除。

4. 史上最快極氪汽車赴美上市刷新中國新能源品牌IPO最快紀錄

美東時間5月10日,極氪正式登陸紐交所,這家成立于2021年4月的新勢力車企僅用3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上市,再次刷新了中國新能源品牌IPO的速度紀錄,作為對比,特斯拉從成立到上市用了7年,小鵬汽車用了6年,理想用了5年,蔚來用了4年。

在競爭烈度如此之強的市場環境下還能逆勢超車,放眼世界恐怕也很難再有第二個極氪。

在中國所有造車新勢力中,極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其背靠強大的傳統車企吉利,并沒有新勢力普遍存在的資金與產能焦慮問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完全獨立運營的全新品牌,根本不受傳統車企歷史包袱的制約,可以在汽車產業的新一輪智能電動革命中盡情揮灑。

如果對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做大范圍長距離觀察,會發現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剛開始都會選擇一個相對容易和大眾的細分領域切入,以期能夠輕松完成起步和啟動,比如蔚來ES8、理想ONE和小鵬G3,全部定位于SUV這個容易起量的賽道。

相比之下,擁有獨特基因與稟賦的極氪則走了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公司從一開始就明確提出“不造無聊電動車”,極氪前期布局的三款產品極氪001、極氪009和極氪X分別定位于獵裝轎跑、MPV、緊湊型豪華SUV,這幾乎是3個最難的細分市場。

不隨大流,不摘低處的果子,極氪主動逼著自己去開拓創新,然后在產品力上一路死磕到底。

極氪001問世時就是同級天花板,搭載高性能永磁電機系統,16500rpm的電動機最高轉數直接創下行業最高電機轉速記錄,在英國路特斯試驗場,001更是以82km/h的麋鹿測試速度碾壓特斯拉;極氪009當初是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的全球首發車型,該車同時采用全球量產最大一體式壓鑄后端鋁車身,直接解決了長期困擾MPV的安全問題;007上市時全系標配800V架構、英偉達OrinX芯片、高通8295座艙平臺、15.05英寸中控屏、后多連桿懸架系統、碳化硅電機……

單純看配置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極氪只知道堆料,其實根本不是,極氪在產品上有很實用主義的一面,其真正的核心能力在于對關鍵痛點的感知,前沿技術的布局都是建立在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基礎之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兩年制約電動車普及的阻力主要有兩個,一是補能,二是安全,而極氪在這兩個層面均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貢獻。去年12月,極氪正式發布了全球首款量產800V磷酸鐵鋰超快充電——金磚電池,在10%-80%快充區間內,充電15分鐘就可使續航增加500km以上。在此之前,業內電池包體積利用率最高的是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體積利用率為72%,而金磚電池直接提升到83.7%。

比起補能,極氪在安全問題上神經繃得更緊,曾不惜下大力氣自研無熱蔓延不起火電池安全技術,在已交付超24萬輛車的情況下,公司至今仍保持電池零自燃。

在各個層面都保持極致追求,使得極氪出道就是巔峰,各大產品已紛紛成為細分領域標桿——極氪009是2023年中國50萬元以上全品類MPV年度銷量冠軍,極氪X則是20萬以上緊湊級車型的中國品牌銷量冠軍,最可怕的是極氪001,2023年中國每賣出10臺獵裝車,至少有6臺是極氪001。

今年1月到4月,極氪001和007包攬中國20萬以上中國純電車型的冠亞軍,帶領極氪成功超車蔚來,成為20萬以上中國純電品牌的新銷冠。前不久推出的全新001更是拿下超4萬大定,在目前001產能還未到頂的情況下極氪在4個省份的市占率已經超越特斯拉,還有13個省份接近持平。

四、復合材料行業

1.碳纖維巨頭日本東麗預告利潤再次下降

全球高性能碳纖維龍頭日本東麗,5月7日發布公布,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合并凈利潤為219億日元,比上一財年下降70%。

2月份之后再下調預期

由于樹脂和纖維銷售不景氣,今年2月8日,東麗宣布,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合并凈利潤預計為580億日元,比上一財年下降20%。此前預測下調130億日元,利潤跌幅將擴大。由于中國經濟放緩,樹脂和紡織品等功能化學品的銷售額低于預期。對碳纖維復合材料(例如風力發電廠使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需求將放緩。當時,公司下調了紡織、功能化學品和碳纖維復合材料等六個業務部門中四個業務部門的業務利潤預期。

碳纖維復合材料正面臨各國金融當局加息的逆風。利率上升使得籌集資金投資風力發電廠變得困難,新開工建設也十分緩慢,尤其是在歐洲。用于風機葉片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需求低于預期,導致該部門的業務利潤下降60億日元。“風力發電將在2025年之后全面恢復,”東麗董事總經理岡本表示。該公司在石川縣能美市的石川工廠生產合成纖維和其他產品。由于一月份的能登半島地震,生產暫時停止。據稱,地震的影響可能導致企業利潤減少數億日元。昨天的公告又進一步下調了361億日元,利潤跌幅擴大。受風電需求低迷影響,公司碳纖維復合材料等產品出現減值損失,導致利潤連續第二年下降。

多條戰線資產減值

通用型碳纖維用于風力發電設備的葉片。由于加息導致融資困難(尤其是在歐洲),需求下降,而且風力發電廠的新建設開工緩慢。該公司將對2014年收購的美國碳纖維制造商Soltec的商譽計提192億日元的減值損失。

該公司還將在其“隔膜”(絕緣材料)業務中記錄83億日元的減值損失,該業務是電動汽車(EV)鋰電池的主要部件之一。目標是韓國生產通用產品的設施,該設施在截至2022年3月的財年也錄得減值損失。隨著中國和韓國制造商的崛起,隔膜的價格競爭加劇,盈利能力下降。除了這兩項業務外,該公司還將對其美國電影子公司錄得減值損失。代表銷售額的營業額為24,646億日元,減少了1%,比上次預測減少了54億日元;代表核心業務利潤的營業利潤為1,026億日元,增加了7%,比上次預測減少了24億日元。

應對成本壓力連續漲價

5月6日東麗宣布,自2024年5月20日起上調其工程塑料Amilan?尼龍樹脂、TORAYCON? PBT樹脂、TORELINA? PPS樹脂和SIVERAS? LCP樹脂的出貨價格。這是自3月份以來可查詢到的地3次調價,調價原因也都大同小異,原材料采購價格居高不下,其他公用事業成本、輔助材料成本、物流和倉儲成本也上升,加上日元持續貶值,盡管東麗不斷從各方面努力降低成本,但要保證產品質量并且持續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維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不得已采取調高出廠價的策略。

2.大絲束碳纖維龍頭制造商SGL關閉部分產線致碳纖維利潤持續下滑

5月8日,全球領先的大絲束碳纖維制造商——德國SGL Carbon公司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情況,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銷售額為2.726億歐元,與去年同期2.837億歐元相比,小幅下降3.9%,但調整后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4210萬歐元,與2023年同期4010萬歐元相比增長了5.0%。但是,碳纖維業務部門的需求疲軟對公司銷售和盈利業績產生了負面影響。

SGL Carbon最大的業務部門石墨解決方案(Graphite Solutions)部門2024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為1.413億歐元,與2023年同期1.409億歐元幾乎持平;工藝技術業務部門營收3300萬歐元,與去年同期3190萬歐元相比,銷售額增長了3.4%,利潤提高了40.8%。碳纖維業務部門2024年第一季度銷售額為5760萬歐元,與去年同期6370萬歐元相比下降了9.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風電行業的需求持續疲軟,以及碳纖維業務的相關產能調整;碳纖維部門調整后EBITDA環比下降950萬歐元,降至負520萬歐元(2023年第一季度:430萬歐元)。復合解決方案業務部門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3710萬歐元,與2023年第一季度同期3980萬歐元相比,下降了6.8%。下降的原因是與一家汽車客戶的項目相關供應合同到期。

碳纖維業務部門詳細營收情況

2024年第一季度,SGL Carbon公司碳纖維業務部門的收入為5760萬歐元,因此低于2023年的6370萬歐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風電行業的需求持續疲軟以及碳纖維業務的相關產能調整。2024年第一季度,紡織纖維、工業應用和汽車市場的收入也出現了較低的兩位數百分比下降,而航空航天市場保持穩定。

2024年第一季度,風能約占公司碳纖維銷售額的20%。由于應用的多樣性,工業應用是碳纖維最大的細分市場,收入份額約為29%,其次是汽車行業的客戶,約占27%。幾乎所有產品領域的產能過剩,加上這些商品的高價格壓力,給碳纖維業務部門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公司已經對風電行業碳纖維需求的持續疲軟做出了回應,并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調整了產能,生產線的關閉尤其反映在碳纖維的盈利表現上。

碳纖維業務部門的調整后EBITDA環比下降950萬歐元,從2023年第一季度盈利430萬歐元,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虧損520萬歐元。由于生產線的臨時關閉,導致固定成本吸收不足,進一步導致閑置產能成本高,并對調整后的EBITDA產生了相應的負面影響。2024年第一季度,使用權益法核算的活動(主要是BsccB,與Brembo的生產碳纖維陶瓷制動盤的合資企業)為碳纖維報告部門的調整后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貢獻了440萬歐元(2023年第一季度貢獻利潤520萬歐元)。如果沒有Brembo SGL碳陶瓷制動器的收益貢獻(按權益計算),碳纖維的調整后EBlTDA將虧損9800萬歐元(2023年第一季度為虧損90萬歐元)。

由于風電行業的需求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不會恢復,除了降低產能外,公司還啟動了碳纖維的重組計劃。啟動的重組措施導致2024年第一季度支出180萬歐元,被列為非經常性項目。考慮到非經常性項目和基于2023財年進行的減值的較低折舊和攤銷(減去220萬歐元),第一季度的EBIT總額為減去900萬歐元(2023年第一季度:20萬歐元)。

碳纖維活躍的市場發展使得公司于2024年2月23日宣布,正在評估碳纖維的所有戰略選擇,其中包括可能部分或全部出售業務部門

碳纖維業務營收跌跌不休,根源何在?

由于風能業務調整,公司已經關閉了部分碳纖維產線,從而導致閑置產能成本增加。

從碳纖維產品類型來看,SGL Carbon公司目前的碳纖維產品全部為50k規格的大絲束碳纖維。大絲束碳纖維有其成本優勢,但同樣有性能局限性,公司碳纖維強度普遍低于5.0GPa以下。

總體來說,由于公司大絲束碳纖維性能相對于其他公司如日本東麗、美國Hexcel公司擁有較大產能的小絲束碳纖維而言有一定應用限制,因此如上所述,在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碳纖維產品在風能、工業、汽車等收入占比接近80%,而且按照公司介紹這些部門碳纖維產能均出現了過剩。

3.碳纖維在航空材料中的應用

在探索未來城市交通的解決方案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憑借其清潔能源和垂直起降的靈活性,成為行業的焦點。而碳纖維材料的引入,不僅極大提升了eVTOL的性能,也引領了一場航空材料的革命。

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動飛行器,以其零排放、低噪音、高效能和短距離起降的特點,正逐漸成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和飛行控制算法的發展,eVTOL技術已經從概念設計走向原型機試飛,甚至商業化應用,全球范圍內,從初創企業到傳統航空制造商,都在積極投入eVTOL的研發,推動這一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碳纖維:eVTOL的減重秘訣

碳纖維材料以輕質特性,正成為eVTOL輕量化設計的核心。這種高性能纖維在提供無與倫比的結構強度和剛度的同時,顯著降低了飛行器的整體質量,從而優化了能效比和提升了載荷能力。

1)顯著減重/lose weight

碳纖維材料的運用是實現輕量化的關鍵。碳纖維以其出色的比強度和比剛度,相較于傳統金屬材質,在保持甚至提升結構完整性的同時,顯著降低了飛行器的重量。這種材料的高強度特性允許設計師制造出更細的梁和更薄的殼體,而不會犧牲安全性。此外,碳纖維的低密度特性進一步減輕了整體結構重量,從而提高了eVTOL的載重能力、降低了能耗,并增加了航程。在eVTOL的未來發展中,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這些優勢將成為推動其商業化和普及的關鍵因素。

2)增強結構強度/hardening

碳纖維的強度遠遠超過了傳統鋼材,這使得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機身和機翼可以設計得更加堅固,同時仍然能夠保持較輕的重量。因為碳纖維具有優異的強度重量比,相對于傳統金屬材料,它的重量更輕,但卻具有更高的抗拉強度和剛度。這意味著在設計eVTOL飛行器時,可以使用更薄更輕的碳纖維構件,而無需犧牲結構的耐久性和穩定性。因此,碳纖維的應用使得eVTOL能夠在保持結構強度的同時,降低整體重量,從而提高了性能和效率。

3)耐腐蝕性/Corrosion reslsttance

碳纖維能在各種氣候和環境中保持性能穩定。碳纖維不易受到酸雨和鹽水腐蝕,因此在海岸地區或氣候多變的地區能夠長期保持良好狀態。這種抗腐蝕性還延長了eVTOL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維護成本,增強了飛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性能提升:飛的更快、更遠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強度與低密度特性,為eVTOL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優化潛力,這不僅在減輕機體重量、提升續航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也在增強飛行速度和改善乘坐體驗上展現出顯著優勢。這一材料的創新應用,預示著空中交通的未來將更加高效、環保且舒適。

1)續航更長/endurance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使用可以降低eVTOL的結構重量,在相同電池容量下,eVTOL能夠實現更長的飛行續航。輕量化的機身減少了能量消耗,從而在不增加電池負擔的情況下延長飛行距離。

2)速度更快/speed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剛度和輕量化設計,使得eVTOL的推進系統能夠在較低的耗能下提供更高的推力,這不僅提升了飛行速度,還增強了加速性能

3)乘坐體驗/Ride experience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優異振動阻尼特性,有效降低了飛行中的振動和噪音水平,為乘客提供了更為平穩和安靜的飛行環境。此外,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強度特性允許設計師優化機身結構,從而為乘客艙提供更多的空間,提升了乘坐舒適度。

4.國內四大碳纖維上市企業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利潤雙降

近日,中復神鷹、光威復材、中簡科技、吉林碳谷四大碳纖維企業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成績單”,營收和利潤下降。

中復神鷹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約4.48億元,同比減少2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179萬元,同比減少68.12%;基本每股收益0.05元,同比減少66.67%。變動主要系公司根據市場變化調整銷售結構及主要產品價格下降所致。此外,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確定的標準享有、對公司損益產生持續影響的政府補助除外為28,426,570.07元。

2)光威復材

光威復材2024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12億元,同比下降8.11%;實現凈利潤1.57億元,同比下降8.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26億元,同比下降19.58%。報告期內,拓展纖維板塊實現銷售收入31,608萬元,主要受通用高性能碳纖維價格下降和高強高模碳纖維產品需求節奏因素影響,整體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7.12%,其中,航空定型產品貢獻穩定增長,傳統定型產品大合同執行率8.58%,具體看:能源新材料板塊海外新客戶的貢獻增加基本彌補了傳統客戶訂單下降的影響,實現銷售收入9,708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2%;通用新材料板塊主要受體育休閑等領域需求下降影響,實現銷售收入5,833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07%;復材科技板塊航空航天復合材料制品業務整體穩健,實現銷售收入3,07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18%;精密機械板塊部分裝備產品已預驗收暫未發貨,實現銷售收入63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9.27%;光晟科技板塊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1.08%

3)中簡科技

中簡科技2024年一季報實現營業總收入1.47億元,同比下降28.96%;歸母凈利潤5924.58萬元,同比下降60.08%;扣非凈利潤5354.20萬元,同比下降61.2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66.24萬元,同比下降98.71%。

4)吉林碳谷

吉林碳谷2024年一季報實現營業總收入4.01億元,同比下降43.26%,主要是環境影響,碳纖維原絲價格調整所致;歸母凈利潤2002.61萬元,同比下降88.44%;扣非凈利潤1940.77萬元,同比下降88.7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02億元,上年同期為-7218.13萬元。(來源:DT新材料)

五、衛星通信行業

1.通信南北極,我國首顆中軌寬帶通信衛星成功發射

5月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智慧天網一號01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智慧天網”是清華大學原創提出的中軌泛同步軌道天基網絡解決方案,以8顆中軌寬帶通信網絡衛星為一組,部署在2萬公里高度的軌道上,構成覆蓋全球的通信星座,并可按需擴展為16星(兩組)、32星(四組)等多種覆蓋網絡。

星座建成后,將實現全球無盲點覆蓋的個性化寬帶網絡服務,并可與低軌衛星互聯網和高軌衛星互聯網共同構建統一的空間天地6G網絡,實現全場景、全域下各類用戶的接入。

智慧天網一號01星作為我國首顆中軌寬帶通信衛星,包含技術驗證A星與配試B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A星配置多波束高速微波鏈路、星間雙向激光鏈路和星載數字處理轉發平臺,B星配置星間激光鏈路試配載荷,在軌主要開展星地、星間信息靈活交互的核心技術驗證,開展常態大熱流密度散熱、高穩定連續偏航機動姿態控制、低燃料消耗的軌道位置保持修正等衛星平臺關鍵技術驗證,為工程組網進行先期基礎積累。

智慧天網一號01星發射后,將通過星地靈活捷變波束、星間高速激光鏈路、安全網絡協議等技術創新,開展動態跳波束按需服務、大容量星上處理交換技術試驗,滿足用戶隨遇接入以及互聯網業務、地面蜂窩業務等互聯互通。

衛星入軌后,將開展天基網絡路由交換、彈性容量按需覆蓋、天基激光通信等技術試驗,滿足用戶隨遇接入以及互聯網業務、地面蜂窩業務等互聯互通。通過智慧天網一號01星,可實現中國境內與南極、北極、西印度洋、東太平洋等區域的組網通信應用試驗,以及低軌遙感衛星、航空飛機、遠洋船舶、數據中心等多類用戶的組網通信試驗。為構建空間網絡創新實驗平臺、探索智慧天網行業應用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2.比亞迪攜手中國電信開啟“衛星+汽車”新場景

近期,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比亞迪與中國電信共同發布了全球首款搭載天通衛星通信功能的量產車型——仰望U8越野玩家版。這標志著“衛星+汽車”新場景的正式落地,開啟了汽車通信技術的新紀元。

據比亞迪通信信號官微介紹,仰望U8越野玩家版搭載的衛星通信終端由比亞迪通信信號攜手中國電信共同研發。車機可以接入“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在地面移動網絡和固定網絡覆蓋不到的地方,衛星通信提供可靠的雙向語音通話、雙向短信通信,保障車輛可按需接入衛星網絡,提升車輛主動安全能力,為車主提供保底通信。

官方介紹,汽車直連衛星業務充分考慮車輛運行狀態、所處周邊環境,主要應用場景包括:

日常場景

車主行駛到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森林、沙漠等偏遠地區,通過天通衛星來與家人或朋友取得通信,道聲平安,回應遠方家人的擔憂與牽掛;

極端場景

①當車主需棄車前往安全救援地點時,車主可取出衛星終端便攜獨立使用,保持徒步過程中的暢連;

②若車輛發生嚴重事故,系統可自動觸發E-CALL功能,當無地面網絡時仍可通過衛星電話與車主取得聯系,第一時間進行有效救助服務,最大化降低車主的生命財產損失。

3.2024年中國衛星通信行業兼并重組現狀分析

1)衛星通信行業投融資熱度平緩根據IT桔子數據,2016-2023年我國衛星通信行業投融資金額規模及事件數量整體波動變化,投資金額波動幅度較大,2020年達到最高,為34.95億元;投資事件數量波動幅度相對較小,2018年最多,達18起。2022年行業內共發生投資事件17起,投資金額總計10.04億元。截至2023年底,2022年我國衛星通信行業共發生19起投資事件,投資金額合計達19.13億元。

2)企業投融資尚處早期從投資輪次分布來看,我國衛星通信行業投資事件主要集中在A輪及以前。截至2023年底,行業內投資事件發生最多的輪次為天使輪,占比達27%,其次為A輪,占比達24%。

3)從衛星通信制造行業的企業融資區域來看,目前北京市的融資企業最多,融資數量占比249%,累計達到62條;其次是廣東省、四川省,分別占比12%、9%。

4)2021-2023年來我國衛星通信行業投融資事件匯總如下,主要集中在A輪及以前:

5)代表性企業對外投資主要為產業鏈一體化從衛星通信代表性企業近年來的對外投資賽道情況可以看出,投資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據多數,為拓寬上下游布局;其次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星通信代表性企業以投資布局相關賽道擴展產業規模;排名第三的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實現資金的合理配置。

 

中國衛通對外投資主要為了產能擴建、多樣化業務,北京華力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產能擴建等。

6)目前,我國針對衛星通信設立的產業園較少,據前瞻產業園區庫不完全統計,我國規模以上的衛星通信產業園區共計21個,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北、浙江等地。

7)中國衛星通信行業的并購主要是豐富品牌矩陣。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衛星通信制造企業通過并購方式擴大自身集團的整體規模。例如北京星網宇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收購北京星華智聯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和北京尖翼科技有限公司,實現智能無人業務板塊整合管理。

六、金融資本市場

1.中國股權投資市場2024年Q1概況分析

市場概況2024年第一季度投資活躍度延續下降,投資案例數近1,500起

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活動持續放緩。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1,496起,同比下降36.7%;已獲知的投資總金額為1,692.25億元,其中600億元來自于大連新達盟的戰略融資,剔除這一偶發性極值案例后投資總金額為1,092.25億元人民幣,若同樣剔除上年度極值案例,本季度金額同比降幅達22.2%。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1,496起案例共涉及1,119家企業。其中,根據不完全統計,有400+家企業在本季度首次獲得外部VC/PE機構資金注入,占比為39.9%;披露投資金額約934.28億元人民幣(含大連新達盟600億元),占市場總投資金額的55.2%。

 

投資規模大額投資案例金額占比顯著增長,國有背景投資機構活躍出資

2024年第一季度,大連新達盟帶動VC/PE投資規模在10億元及以上的14起事件吸納994.40億元人民幣,占市場總投資金額的58.8%,同比增加21.3個百分點,主要分布在IT、汽車領域,且多數企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及行業影響力。

同時,國資機構投資布局不斷深入。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受大連新達盟影響,本季度投資規模在10億元及以上的案例中,國有背景投資機構的金額占比僅17.4%,但剔除該案例后,國資機構金額占比達46.0%。除此以外,就投資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案例而言,國資機構合計披露投資金額占比達60.6%,同比增加9.7個百分點。

 

投資幣種人民幣投資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外幣投資降幅較大

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幣投資的主導地位愈發穩固。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占已披露幣種案例的比例達95.1%,與2023年第一季度持平,金額占比達87.0%,同比增加3.5個百分點。具體來看,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共1,423起,同比下降35.8%;披露投資金額為1,471.93億元,同比有所上升,但剔除極值案例后,投資金額同比下降20.3%。而外幣投資案例數和金額分別為73起及220.32億元,同比下降47.9%、28.9%,其降幅分別為人民幣投資的1.3倍和1.4倍;其中,3起投資規模在10億元及以上的案例吸納資金總額達106.88億元,占外幣投資金額的48.5%。

投資行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仍為投資熱點,IT、汽車行業投資金額逆勢上漲

2024年第一季度,硬科技產業仍為重要投資主題。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半導體及電子設備、I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機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五大行業共發生投資案例數1,190起,占比79.5%,同比增加3.1個百分點。

其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以350起(同比-34.9%)案例數居于榜首,功率半導體、光電半導體、智能傳感器等賽道熱度延續,但大額投資案例有所縮減,僅2起事件投資規模在10億元及以上。其次為IT行業,共發生投資案例數290起(-31.8%),伴隨AI技術和新模式、新形態、新應用加速涌現,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活躍,國內知名AI大模型企業月之暗面、Minimax均在本季度獲得數十億元資金注入,推動投資金額同比增加117.3%。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以287起(-37.7%)案例緊隨其后,創新藥、醫療器械等相關企業持續受市場關注。

從投資金額來看,受智己汽車、博泰車聯網、安徽均勝安全3起超10億元大額投資案例帶動,本季度汽車產業投資金額為91.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26.2%。此外,在大連新達盟600億大額戰略投資案例的拉動下,房地產行業投資金額増勢顯著。

投資地域五地投資案例數集中度提升,江蘇維持案例數榜首

2024年第一季度,股權投資地域分布高度集聚。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江蘇、上海、北京、深圳及浙江五地合計發生案例數1,051起,占比70.3%,同比增加2.8個百分點。

其中,江蘇(301起,-31.1%;138.40億元,-58.7%)投資案例數居于榜首,在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機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等多個產業保持領先優勢,且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均位列城市投資活躍度排名TOP25。上海(216起,-32.9%;272.21億元,-34.6%)案例數居于第二位,但剔除大連新達盟的影響后,投資金額排名首位,大額案例如垣信衛星、Minimax、智己汽車等。北京(199起,-33.0%;243.53億元,46.0%)投資案例數排名第3,IT行業維持活躍,其中月之暗面、啟明星辰共吸納超百億資金,此外,華控電力完成50億元戰略融資,帶動北京市整體投資金額有所上漲;而剔除這3家企業后,本季度北京地區投資金額約81.84億元,同比呈下滑態勢。

2024年第一季度VC/PE大額投資案例集錦

2.明星企業融資估值打折現象頻現

明星項目主動降估值:打六折

在創投圈,星思半導體算得上是明星芯片公司。2020年10月,星思半導體在上海注冊成立,專注于5G/6G通信技術的基帶芯片研發,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全場景空天地一體化芯片及解決方案,包括5G/6G eMBB、RedCap及NTN的終端/手機基帶芯片平臺和解決方案。

作為國內少數從事基帶芯片設計的企業,星思半導體于2022年11月首款自研5G基帶芯片一版流片成功,并于2023年8月成功打通衛星試驗電話。

與此同時,星思半導體的融資節奏火力全開,成立兩個月后便完成了1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直至最近剛官宣的5億元B輪融資,創立僅三年半的星思半導體已累計融資超17億元人民幣。

而在最新一輪融資中,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藍盾光電)是投資方之一。基于藍盾光電上市公司的身份,這筆投資的更多細節浮出水面。

根據藍盾光電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安徽藍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曾用名:安徽藍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安徽藍芯)以人民幣1.8億元認繳星思半導體新增注冊資本114.6381萬元,預計獲得本次投資后星思半導體約5%的股權。

在此之前,藍盾光電因這筆對外投資受到了深交所問詢。在今年1月8日的詢函中,藍盾光電詳細提到,星思半導體從2020年成立起已進行5輪公開融資,最后一次融資(產業輪)投后估值約50億元,吸引了20多家頭部股權基金、產業資本和上市公司出資背景股東。

后來,星思半導體啟動新一輪融資,并持續接觸較多投資機構,但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公司主動調整估值。2023年12月23日,藍盾光電方面獲悉星思半導體確定擬調減投前估值到30億元進行融資,遂決定跟進參與本輪融資。

這一幕公告中如實記錄——

48.82億降至30億,公司投前估值相當于打了六折。藍盾光電指出,星思半導體本次投資決策較快,主要是基于投資估值較前輪融資存在一定幅度的調減。最終,公司得以迅速完成了最新一輪融資。

今年,創業公司融不動了

“今年以來,20億元—50億元估值之間的項目出去融資,降估值現象挺普遍的,且降幅都不低。投資人也沒錢了,對估值的要求極為苛刻。”一位活躍在長三角的某FA機構合伙人聊起他最近的遭遇:

一家半導體公司春節回來啟動了A輪融資,帶著40億的估值拜訪了一圈投資機構,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他正在和創始人協商下調估值。

這些并非個例。看半導體的VC投資人汪粵談到行業近況:開年以來,一些企業的業務有所好轉,業務訂單起來了,半導體行業正在緩慢復蘇。

“但半導體股權投資幾乎沒有。”他補充說。“2022年下半年之后的半導體項目,即便是能拿到錢的優秀項目,目前也基本是平價,或者down round,很少見到估值漲幅太高的。”汪粵說,就連火熱的SIC(碳化硅)項目估值也漲不動了,大多數都是平輪融。

現實情況是,估值下調不只發生在半導體,還有創新藥、新消費等等領域。一位不愿具名的VC朋友直接指出,今年幾乎90%的項目融資進展都不達預期。部分創業公司表面上沒降估值,但因為配老股出,或者通過其他一些補償方式,實際上估值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

歸根結底,是一級市場資金緊張了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23年之于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是充滿變化與挑戰的一年,生成了一串下滑的數據——新募集基金規模為18244.7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5.5%;其中外幣基金數量和規模呈緊縮態勢,2023年新募集外幣基金共計77只,募資規模約為1088.70億元人民幣,同比降幅分別達32.5%、56.4%。

募資寒意來襲,這使得投資機構在“投”上也收緊了口袋。過去一年,投資市場共發生案例數9388起,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資金額6928.26億元,同比下滑23.7%。

而投資人比創業者更早感知變化。當我問起汪粵今年一季度的投資進展時,他如實相告:“我們老板現在只對投后感興趣,新項目不置可否。”

“現在估值都在壓縮,手中一堆項目退不出去,壓力很大。”華南某頭部人民幣基金投資負責人心有戚戚。最近一份調研顯示,約40%的投資機構認為2024年的一級市場交易數量和金額都會低于2023年。

一級市場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相信大多數正在融資的創業者都有切膚之痛。2021年前后不少投資機構和企業的激進,已經把估值頂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很多項目前期過快的融資節奏大大壓縮了時間,導致后期商業化不足,從而在新融資中帶不動估值。

3.新規后,IPO"第一審"來了

上市新規后兩地交易所安排上市委審議。時隔三個月“零上會”后,5月10日深交所公告稱,安排深市主板IPO企業馬可波羅于16日上會,這是4月30日證監會和交易所出臺資本市場“1+N”配套制度規則后的第一場IPO上市委審核會。當天,上交所也宣布將安排保隆科技可轉債項目上會審核。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具體制度完善后,發行上市審核工作有了更為明確的標準。同時,IPO企業已陸續更新2023年財務數據,相關審核工作需要繼續推進。

交易所人士明確,在保持發行審核常態化同時,進一步強化發行上市審核從嚴把關,堅決淘汰問題企業,切實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同時,將進一步處理好投融資關系,把握好一二級市場平衡。

“430新規”后“第一審”

5月10日交易所安排新一輪IPO上會日期,備受市場關注,主要因為上一次IPO上會時間為2月5日至2月7日,距今已有三個月,是注冊制實施以來間隔時間最長的一次。

根據深交所發布上市委審議會議公告,深交所計劃于5月16日審核1家深市主板IPO發行上市申請。這是4月30日交易所正式發布修訂后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業務規則(以下統稱“430新規”)以來的第一場IPO上市委審核。

據了解,“430新規”一大看點在于,交易所提高多個板塊的上市財務條件,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要求。

此次將要上會的IPO企業為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實際上是核準制時代下的IPO項目,早在2022年5月獲得證監會受理,后來在去年3月隨著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平移至交易所審核。

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建筑陶瓷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1年至2023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依次為14.60億元、13.60億元、12.40億元。馬可波羅認為,基于其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及行業地位,業績受行業環境波動影響相對較小,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同日,上交所亦發布上市委審議會議公告,計劃在5月16日審核1家滬市再融資申請,是保隆科技可轉債項目。該項目在去年8月已獲得上交所受理,于同年11月完成首輪問詢答復。

有市場人士認為,此次深滬兩所召開上市委會議,是落實發行上市新規,持續平穩推進發行上市審核的具體體現。一是近期證監會和交易所陸續出臺資本市場“1+N”配套制度規則,其中的發行上市規則修改了主板、創業板發行上市條件和板塊定位要求,具體制度完善后,平穩推進發行上市審核工作有了更為明確的標準。

二是前期多數公司因IPO申請文件中的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而中止審核,日前申報企業陸續提交2023年財務數據,進入恢復審核程序,相關審核工作需要繼續依法依規予以推進。

每周IPO上會家數已銳減

隨著“430新規”后交易所“第一審”即將啟動,未來IPO審核是否會常態化以及常態化是否會對二級市場帶來沖擊,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據悉,自去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相關政策以來(以下統稱“827新政”),交易所提請上市委審議的項目數量同比有所減少。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對Wind數據的統計,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平均每周有9個IPO項目被安排上會;“827新政”后平均每周僅有4個。而從今年5月10日的深滬交易所安排來看,下周僅只有1個IPO項目上會。從這個角度來看,“827新政”至今的上會節奏安排,對二級市場的影響十分有限。

交易所相關人士表示,深滬交易所將認真貫徹落實新“國九條”和配套政策文件精神,在保持發行審核常態化同時,進一步強化發行上市審核從嚴把關,堅決淘汰問題企業,切實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該人士也明確稱,在發行上市審核推進中,也將進一步處理好投融資關系,把握好一二級市場平衡,全鏈條加強監管,把保護好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多舉措突出交易所審核主體責任

為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交易所在4月修訂了《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在板塊定位、財務真實性、內控規范性、信息披露質量等核心問題方面,對審核把關機制相關規定進行了針對性地調整優化。

修訂主要看點有,監管層進一步壓實發行人及“關鍵少數”責任,明確發行人應保證相關信息披露準確真實反映企業經營能力;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關鍵少數”應當增強誠信自律法治意識,協調完善公司治理和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按規定接受內部控制審計。

同時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把防范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擺在發行審核更加突出的位置。據悉,《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明確保薦人應當從投資者利益出發,健全內部決策和責任機制,充分運用資金流水核查、客戶供應商穿透核查、現場核驗等方式,確保財務數據符合真實的經營情況,切實防范財務造假;明確審核重點關注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對資金流水、客戶供應商穿透等方面的核查依據是否充分、現場核驗方式是否合理合規。

交易所還強化對中介機構的自律監管手段。《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增加中介機構組織、指使、配合發行人從事違規行為的處分依據;并加強對中介機構違規行為的處分力度,將對中介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員暫不受理文件的期限上限提高至5年;將存在累計兩次不予受理情形的保薦人申報間隔期由3個月延長至6個月,新增規定現場檢查、督導情形下主動撤回的申報間隔期為6個月。

此外,《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拓展現場督導適用范圍,明確交易所可通過抽取一定比例的方式對相關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進行現場督導;明確發生重大會后事項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現場督導;完善終止審核情形,明確信息披露質量存在明顯瑕疵,嚴重影響投資者理解或者本所審核,以及發行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者板塊定位的,交易所可依規作出終止發行上市審核的決定。

4.陜西國企年報盤點

2023年初當國資委將經營指標體系從“兩利四率”升級為“一利五率”,意味著在“高質量”語境下,央國企紛紛從追逐“規模化”導向“效益化”至今歷經一個完整會計年度,2024年“一利五率”的“一增一穩四提升”目標管理體系不變,借此年報披露契機,篩選出全省44家“央國企”上市公司,按照“一增一穩四提升”目標順序,一覽其向“新KPI”的靠攏程度。

利潤:總體下降23%最高增速170.56%

首先是“一利”(即利潤總額),對應“一增”。從利潤總額層面,陜西44家國有上市企業2023年盈利669.32億元,相比于去年872.94億元,同比下降23.33%。有32家實現盈利,其中11家在10億元以上(如下圖);12家虧損,虧損值在0.73億元~27.7億元。

▲圖:超10億元11家企業

前三名依然穩定,都是熟悉的老面孔,依次是陜西煤業(601225)、陜建股份(600248)、陜西能源(001286)。其中陜西煤業2023年利潤總額422.74億元,相比于去年“縮水”217.89億元,主要為煤炭價格震蕩下行,疊加成本上升所致。

從增速層面,2024年對利潤的增長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利潤總額保持增長,即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以確保央國企能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同時凈利潤與歸母凈利潤也需協同增長。以2023年全國GDP同比增速5.2%計,有22家陜西國有上市企業,也就是50%實現了三者的協同增長;在這其中,16家企業三者增速均超過5.2%。

表現最為突出的為三個。

1.本土唯一上市券商西部證券(002673):創下凈利潤最高增速170.56%。年報顯示,扮演著公司“利潤穩定器”的核心角色自營業務是最大亮點。2023年,西部證券自營投資板塊營收17.60億元,同比增長173.71%。

2.陜有色旗下的金鉬股份(601958):這是其狂飆突進的第三個年頭,2021~2023年,金鉬股份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71.84%、169.76%、132.19%。與之相對應的是鉬價高企,2022年鉬精礦價格創近15年新高,2023年同比增長36.25%。

3.彩虹股份(600707):隨著面板行業需求逐步復蘇,2023年彩虹股份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增速124.83%。

資產負債率:不再強調65%以內 數量半降半漲

接下來是五率之一的資產負債率,對應“一穩”。科學看待資產負債率至關重要,一是合理負債有利于企業擴張生產做大規模;二是“一利五率”對資產負債率的表述是“穩”,不再是2022年的“控制在65%以內”,以壓降為主要目的。

當然在這里仍需強調,金融、房地產及建筑業等高負債特質行業要“區別對待”。因此從“穩”字角度出發,相較于2022年,2023年有39家資產負債率波動處于-10%~10%區間,占比超88%。

再進一步拆分,這其中21家出現下降,18家有所上升。各自挑選前3名的話,下降最少得分別是高鐵電氣(0.24%)、天地源(0.60%)和西部證券(0.84%);上升最少的分別是陜國投(-0.03%)、西安銀行(-0.05%)和陜西煤業(-0.08%)。“振幅”很小,均保持“穩”的要求。

此外,資產負債率“振幅”超越-10%或10%的共5家。其中*ST煉石和陜西華達2家分別下降25.37%和19.52%,前者因定增發行致使凈資產增加,后者則是去年10月剛剛上市,貨幣資金大幅提升。

同時,西安旅游、節能環境和興化股份分別提升10.57%、10.68%和44.05%。以興化股份為例,2023年虧損4.11億元,同比下降206.04%。若單純按照上升下降維度衡量,23降21升,幾乎是五五開。

 

ROE:3年長跑11家超10% 陜煤28.88%領跑

凈資產收益率(ROE)即凈利潤/凈資產,是衡量企業現有資本獲得凈回報能力的重要指標,通俗講,股東投入一元資本,在某個營業周期能獲取多少凈利潤。一般情況下,ROE在10%—30%左右相對良性。

2023年數據來看,12家企業ROE大于10%,3家企業大于20%,分別為天力復合(22.40%)、陜西煤業(22.13%),金鉬股份(21.77%)。

 

將時間線拉長,以2021-2023年三年均值來看,11家企業ROE大于10%,這意味著持續的賺錢能力和穩定的成長性,值得一提的是,這11家與2023年12家企業重合10家,它們分別為:

10%-15%:博通股份(13.69%)、金鉬股份(12.14%),陜鼓動力(12.10%)、陜西能源(11.37%)、陜西華達(10.92%)。

15%-20%:富士達(18.53%)、陜建股份(17.88%)、西部超導(16.46%)。

20%:陜西煤業(28.88%)、天力復合(21.33%)、凱立新材(21.19%)。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分流:資源型、技術型。資源型如陜西煤業、金鉬股份,優勢在于它們受益于行業的整體上行,如金鉬股份已經連續三年凈利潤增速超100%,劣勢在于也受困于其震蕩下行,例如陜西煤業2023年凈利潤增速下降34.01%。

技術型企業中材料企業整體表現優秀,例如天力復合、凱立新材、西部超導,均跑贏了自身行業的平均ROE,并且跑贏了行業內市值前10的ROE均值。由于技術“護城河”的存在,從長期來看,還有望跑贏資源型企業。

研發投入強度:平均水平2.2%6成比例再提升

此一指標重要性無需贅述,對科技型企業尤甚。首現看2023年“單年表現”。其中前三名均超10%,分別是烽火電子(16.68%)、中航電測(10.34%)和西高院(10.12%)。

如何看待超越10%這一表現呢?引入極具代表性的科創板,2023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2.2%,“頭部部隊”表現完全可以與之媲美。行文至此,需要提及的是,35家中有4家科創板公司,分別是西高院、西部超導、高鐵電氣和凱立新材,2023年占比排名分別是第3、6、13和24名,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繼續引入一個參考數字,是2023年上市公司整體研發強度,即2.21%。35家有25家超過這一比例,數量占比超71%。

再是相較于2022年的“對比表現”,2023年占比進一步提升的有23家,數量占比超6成。前3名分別是派瑞股份、標準股份和西部超導,變動比例分別為4.46、2.8和1.92。同時,11家占比出現下降,降幅最大的秦川機床為3%。

繼續計算35家上市公司兩年的平均值,結果顯示,則從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3年的4.45%。

 

營業現金比率:平均水平9.3%推動高質量發展

營業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凈額/營業總收入)是一項強調現金流的考核指標。不過,高低好壞與否需要辯證來看,一般情況下,營業現金比率高,意味著營業收入質量高,經營活動的風險小,反之亦然,但如果比率過高,大量資金沉淀在賬戶中,對于企業來說可能并不是好事。通常來講,比率約為20%就足夠了。

整體來看,剔除銀行及券商,陜西國有上市企業2023年營業現金比率均值為9.35%,與去年均值9.50%相比略有下降。其中有9家企業營業現金比率在20%以上(剔除銀行、券商),其中西高院(688334)最高,為43.62%。

在這9家中,天力復合的變化最為明顯。2022年,其營業現金比率不過7.64%,2023年同比增長184.39%,達到21.72%,與此同時,其營業總收入7.40億元,同比增長15.86%。進一步來看,天力復合2023年經營現金流凈額1.61億元,約是其凈利潤0.89億元的兩倍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免费电影 | 免费观看美女用震蛋喷水的视频 | 亚洲人体在线 | 九一视频免费看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人妖 | 国产微拍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华 | 亚洲亚洲精品三区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 漂亮的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 | 狠狠狼鲁亚洲综合网 | ririai886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看黄免费 | 成人手机电影 | 国产专区在线播放 | 欧美骚视频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桃 | 日本r级无打码中文 | 亚洲aⅴ天堂av在线电影软件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AV无码 |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综合 | 特级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搜索 | 中文字幕爱爱 |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机视频 |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 zooslook欧美另类| 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免费又色又爽又黄的软件 | 福利网站导航 | 午夜大片一区 | 姐妹的房间在线观看 |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国产成人午夜99999 | 天天亚洲 | 亚洲第五页 |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路二 | 天天射日日日 |